部分老师为何“不敢”管学生了?
在很多人眼里,教师是一个肩负众多责任的职业,既需要传道解惑,又需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也犹如一块璞玉,想要最终成器,少不了匠人的精心雕琢,因此教师的教导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却出现了很多教师想管却不敢管教学生的现象,这样两难的困境该如何解决?
01
教师惩戒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旁观者:
有的小孩是需要罚的,先了解老师的出发点吧,古代老师都有一把尺子的。@小小猪Q
为什么要惩戒?老师只是教书,育人还是交给家长自己,两全其美,万事大吉!@若即
你能保证你有分寸不代表所有人都有分寸,之前我还看到把小孩耳朵给拧裂需要缝针的。体罚的话会多出很多监管的步骤,现在禁止体罚也能理解。@倪伱
过来人:
我90年的,那时候要是上课捣乱不听话真挨打啊,下课该玩玩,该调皮调皮。那时候没啥压力,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心理承受能力差,压力也大无处释放,挺难的。@李先森
回想二十多年前上小学那会,几乎每个班里都有一根打屁股的拖把棍子,上课捣乱、不写作业的学生攒够一定次数都会被邀请“上台领奖”。双手扶讲台下腰后只见老师照准屁股抡圆棍子带着风声“啪”就是一下。这种“公开处罚”震慑力极强,所以那时候班里再调皮的孩子也不敢不学习。@悲伤De兔斯基
我觉得当年我们90后的师生关系还是很正常的。犯错了老师会有一定范围的惩戒,打手心、罚站、罚抄,都是出于规正学生行为的目的,学生也没有谁会告家长,告诉家长只会再打一顿。我记得有两次挨打的经历,刻骨铭心,一次是因为语文作业没做,语文老师用一个戒尺打我手心,好痛好痛。另一次是因为敷衍数学作业,不做或者乱做好长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数学老师找我了,把那段时间的打都挨了,错一道题打一个手心,打了我50个手心,结结实实一个都没放水,打到中间的时候有点受不了了,停下来换一只手接着打。这两次挨打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实在太痛了,从此不敢再敷衍。@以斯帖
学生:
特别讨厌体罚,我以前学校的英语老师总是打人,我每次上课看到那个戒尺就犯怵,对英语这门课更是避之不及。后来转到了新学校,教英语的是个年轻和蔼的女老师,特别有亲和力,至少从来都不打我, 做错题也是拍拍我背说怎么回事,然后我就越来越喜欢英语课,现在一直是班上第一名。我不反对惩罚那些真的恶劣或者做错事的学生,但整天戒尺不离手,因为一点点错误打人我就不能接受。@Kraiain
老师:
现在连留堂都不能留,更别说体罚了。批评都不能过重,要斟酌语句,作业错的不能打叉,要画圈。@Z酷酷
一些学校真的需要惩罚措施,我目前在实习,学生软硬不吃、油盐不进、脏话连篇,不听任何人的话,直接语言攻击老师,和领导对骂。举个例子,上课十分钟还在外面晃悠,我巡课记她名字,她直接骂我,领导让她罚站,她站在门口说脏话骂班里的学生,年级主任想阻止她,她直接对骂,还挑衅道“让我回家呗”“你还能打我啊”。@momo
家长:
我孩子老师给我孩子太阳穴附近敲肿了,一个鸽子蛋那么大的乌青。我打了几个家长电话,问他们家孩子,老师打了没,都说打了。我跟老师吵了一架,你体罚啥的可以,别给我在娃头上来,特别是太阳穴,要是给我孩子打出个好歹,我真的会发疯。@小草6576
个人觉得适当惩罚没什么,老师管,证明老师还没放弃你,如果做什么老师都不管,几乎就废了。@岁月静好
02
教师惩戒难点在哪
旁观者:
古有严师出高徒,今有严师被开除。@王木木Pauline
现在家长动不动就要打热线,告教育局,学校也没有人担责任,最后吃亏的都是老师。导致了现在的家长不管,老师也不管,等到青春期基本就管不了了。@秦时明月
这种打不得、碰不得的荒诞现象产生有其原因: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中超纲违规的行为太多了,对学生打耳光、脚踹、语言侮辱等等。正是这种充满暴力的伤害行为,导致人们对健康的教育惩戒产生了误解,进而极端地排斥。@Youyou~
学生:
老师不好管学生,就把压力给到班长我了。我们班主任不打小孩,纪律管不好就骂班长,最后变成班长动手,班主任也不太维护班长,我都觉得没意思了。@幸福小猪
老师:
体罚与惩戒标准不明的情况下,老师们为了自保,唯有随之任之。老师只管传授知识,学生愿意听就听,愿意学就学,愿意交作业就阅,至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老师们就管不着了。@明月照
我教一年级的学生,只是提了一下他的衣领,他回去跟家长说老师揪了他耳朵,揪得很疼。@顾之书
难。管得严家长投诉,然后佛系了,学校又说要学习成绩好、课堂教学要安静有秩序,要让学生有收获。让老师怎么办?@真诚之友
再厉害的老师,也做不到让所有家长、学生满意,这时候谁来给老师撑腰?每个班都有几个难搞的学生,应该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让他们跟着多数人一起硬学。老师也是正常人,天天被这些学生搞到心烦意乱,备课都很难。@MaybelIlIl
别碰孩子,千万别!我就吃过一个亏,一个孩子放学排队时吃零食,带队老师让他别吃了他不听,还往前冲,我一把拉住他书包不让走(全程没碰过孩子的衣服或者肉一下)。结果他父母说我拉扯他孩子书包,导致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阴影,还朋友圈转发如果被歹徒拉住书包如何还手还脚的视频,绝了!@厚福啦
03
让老师敢管、管好
旁观者:
建议入学就做个调查,快乐教育的去一个班,可以接受严管的去一个班。@得鹿梦鱼
拒绝教师个人享有惩戒权,应该建立校园法院,直接对簿公堂吧。让法律制裁教师、管理学生,也让孩子从小建立足够的法治意识。@楠风知我意
老师个人对学生的惩戒,会让学生家长不信任,质疑老师的惩戒不公、不合理,老师个人对学生的惩戒也容易情绪化,随意性较大。所以学校应该担当起责任,由学校政教处行使惩戒权,这样避免随意性,也更具有权威。另外也要打击有些家长的无理取闹。@赝冰
支持善意体罚,罚站、警告、开除,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哄孩子过家家的地方,哄了一时,废了一世。也希望加强师德教育,保障每个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同时也希望家长不要盲目地夸孩子,让孩子产生我天下第一的错觉,经受不了一点挫折,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让他知道世界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太瘦也不好
为了避免教师掌握不好力度,导致过度惩罚,我建议每个学校特设专职惩罚教师。我提议招聘退伍军人来负责专职惩罚教师,凡事不听教师教导、管理不了的学生由教官单独惩罚,允许适当体罚,不听话直接叫来领走。@西瓜baby
老师:
举办一堂“我是小老师”活动课,问孩子们如果你是老师,你应该如何解决这种困境。逐一记录,寻找灵感,选择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同时孩子自己提出的对策,自己也会更尊重。@小赵小赵,福星高照
劳动惩罚或许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放学后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公共区域清洁。一来大多数学生都好面子,在公共区域劳动能让其主观上产生“不应该犯错”的想法,从心理上改变学生;二来卫生劳动不会超出学生身体的承受极限,能够保障学生安全。既教育了学生,又打扫了卫生,还不容易引起家长反感。@PH
从我任教的实际效果来看,我觉得分两种情况。必须严惩的情况:将来可能构成违法犯罪的,在未成年阶段就应该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惩罚,如果惩罚强度已到许可上限却无效果,就直接放弃,因为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报废。同时合理考虑保护其自尊心,有些孩子适合损面子教育,有些孩子适合护面子教育。在孩子改正错误之后,要及时肯定他的进步。
不能体罚的情况:像作业不会做、作业做不完这种,不但不能打不能骂,还要多给些鼓励,多给陪伴多补课,只要孩子乖,给他多讲几遍也没关系。孩子犯错后,经老师口头教育后有改正效果的。另外也尊重孩子的个性。@李DJ.Lee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点灯人,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惩戒,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但如何把握这把“戒尺”的尺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尺度的把握,首先在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心理承受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或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和的谈心,就能达到惩戒与教育的目的;而对于一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则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如罚抄、罚站等较为严格的惩戒措施,但要注意控制时间和强度,确保不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次,惩戒应与教育相结合,注重方式方法。惩戒不是简单的惩罚,更不是发泄情绪的途径,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受到惩戒,如何改正错误。
在合理惩戒方法方面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采用“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的惩戒权,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当然,我们也要明确,支持教师惩戒学生,并不意味着支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任何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教师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出言有尺,行之有度,用智慧和耐心,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李楼小学 高振荣
主持人说
对于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及时提醒、严加管理是每一个具备责任心的老师的本能之举,但如今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放下“戒尺”,按下育人之心。概括来讲,一方面在于无法得到部分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在于无法把握好惩戒的尺度。并且,在遭到“不正当”投诉的时候,学校往往也会选择通过牺牲老师利益的方式将事情解决,缺乏对教师惩戒权的基本保障。
要想维护老师的权威,就需要保护好教师的惩戒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作出明确要求。学校应当积极作为,协助促进家校的沟通,将校规校纪和处罚措施明确地告知家长,家校齐心教育好孩子。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出台更加细化的教师惩戒措施,一方面让教师的惩戒更加有依据,另一方面也避免过度惩戒的情况出现。同时也要利用好监控设备,及时保存证据,对事件作出公正判断,在必要时坚定为教师“撑腰”,莫要寒了一颗颗热爱教育的心。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