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都没有软肋?
采访者:现在性别对立、反婚反育的言论完全占领了所有的社交平台。您怎么看待这种言论泛滥的现象呢?以及您觉得应该怎么去进一步地治理一下。
黄文政:首先我是理解为什么这种言论会那么多,为什么年轻人对生育是持这么负面的态度。其中很多观点,比如:“不婚不育保平安”,“如果你不生孩子就没有软肋”,还有“我们要做最后一代中国人”这些观点非常的多。
我个人觉得,首先这确实反映中国社会有很严重的分配上的以及年轻人出路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正视,我们也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包括大规模的发放养育金或者起点收入,这些实际上都是来应对或者说从底层逻辑上来缓解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
这些问题是真实的问题,而且这种言论反映的是我们年轻人的一种不满,对未来的绝望。很多人卷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大学毕业以后也找不到工作,或者还要啃老,然后未来看不到希望,那怎么去结婚呢,怎么去生小孩呢。因此就有这么一种情绪性的反应,我觉得非常正常。
但是呢,我们要区分来看,个人的言论和媒体的作用。如果说是一些媒体,包括自媒体不断地去传播这些反婚反育的观点,我认为对社会的影响从长远的看是非常负面的。
可以这样讲,任何一个群体最终的一个进化,它的优势是体现在能不能产生更多的适合环境的后代。从这个角度来讲,从非常底层的逻辑来看,延续下去是群体进化的一个最底层的动因,或者驱动力。
因为不能延续的话,所有的价值观最终都会消失。所以从逻辑自洽的角度来讲,延续一定是一个最高的价值,最高的意义。
那么延续是什么意思?延续有两层含义,从个体来讲是生存,从群体的意义来讲,因为个人不可能活到无限,所以就是繁衍,如果不能繁衍的话,这个群体一定是会消失的。当然繁衍其实是在生存之后,首先要活下去才能繁衍。从这个点出发,人类所有的价值观,包括道德伦理,法律制度,最终都可以归因到“延续”上面去。
也就是说归因于那些有利于生存,有利于繁衍,有利于大家过得更好的要素上。反对延续的这种价值观,它最终一定是没法延续下去的。人的幸福感和痛苦、快乐这些产物,并不是人生的一个终极意义。
幸福快乐在我看来它其实是一个补偿机制。比如说我要去写一套这个程序来模拟生命的演化过程,那实际上要给它一个唯一的目标,让它充分的智能化,自己可以研究下去。那它就是要生存繁衍,要延续,然后呢在这个目标上,它再分解其他的一些激励机制,比如说我快乐了、我幸福了、我痛苦了。比如我可能面临着马上就要饿死了,我就非常痛苦,这个时候这种痛苦就是一种激励机制,激励我想办法活下去。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呢,它的这个追求的目标呢,它一定不是快乐,快乐不可能是目标,快乐只是一个补偿机制。因为就像我说过的,我们现在比古代人已经活得要好太多了,但并不会使我们比原来的人更快乐。
假设我以前每年赚10万块钱,现在变成20万块钱,我会开心对吧。但我赚20万块钱每年,时间长了以后呢,其实我的这种快乐就消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贪得无厌的。这个当然不是坏事,因为这表示你要不断进取,这其实是个好事情。同样的话,有些时候你开始觉得很痛苦,一旦适应的时间长了以后就觉得好像也还好,所以其实快乐痛苦永远是一个补偿机制,不是人生的一个终极目的。
人生终极目的是延续下去,延续下去包括生存和繁殖的价值。大家知道,在任何一个社会说,如果你去危害别人的生存,那你是犯罪。你把人给杀了是犯罪,或者你劝别人去自杀,仍然是犯罪。
当然繁衍相对生存来说没有那么基础,但是,从群体、从长远角度来说,你劝别人不生小孩,别人本来可能生,但你让别人不要生小孩,那实际上这是违背了群体繁衍的一个终极的目标。反过来讲,长远来看,如果大家都不生小孩,那么这个社会呢,大家都会过得更不好。整个经济会崩塌,大家的人均收入会减少,最后甚至可能会出现人道主义危机。
大家经常会说,我不生就没有软肋,这句话说起来其实是有道理的。但是换一个角度,你为什么生了小孩你就有软肋了?这表示你人生有更重要的价值,你才会有软肋。
因为你的小孩对你来说更重要,你拥有你的人生的更大的价值,你才会在乎它。其实这对你人生本身是一个好事情。活着并不是为了有软肋,活着是为了有更大的价值,有更多的体验,这个体验过程呢,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你都可以体验到更多。
然后可以把你的基因,甚至文化上的一些东西可以遗传、传承下去,这个才是人生的一个终极意义。所以呢,你劝别人不要生小孩,实际上就是让别人放弃这个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不生,有非常大比例的人最后不婚不育,那么这些人都没有软肋。生育率越来越低的话,整个社会经济其实会越来越糟糕。
相对来讲,一旦这些没有任何软肋的人遭遇到什么生活上的变故,那他就会无所顾忌了,那他可能就会报复社会。所以我们最近发现一些极端刑事案件,其实很多都是这种单身的,没有孩子也没有家庭,他要报复社会。
所以呢,最后如果发展到一大部分人不结婚,不养小孩,没有软肋,到时候经济社会状况一定不好。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可能会在遇到变故的时候采取极端的措施,对社会自然也是很大的一个冲击。
如果这些人本来是可以结婚,可以生小孩,但是因为自媒体成天在宣扬反婚反育,而使得很多人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等到20年、30年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那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好的,这种宣扬实际上是相当于违反了公序良俗。
长远来看,对国家安全、人口安全也是造成危害。所以说你可以发现,比如俄罗斯通过一个立法禁止宣传不婚不育,当然这是俄罗斯的做法,我记得他的国家杜马好像是全票通过了。
那么我们中国该怎么做?我觉得首先我希望社会形成一种共识,这种普遍的反婚反育的舆论传播对这个社会到底是好是坏。希望大家得出一个共识。在这个共识基础上,明确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比如说平台上流量是否要设置一些限制,我相信中国有自己的办法。
但是我认为总的来讲一定要照顾到这个公众的这个情绪,让大家能够自由的表达出来这很重要。但是呢,如果去宣扬一些对社会明显不利的东西,我觉得可能是需要,或者说至少要关注到这一点的。
中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一个社会,我们对这个同性恋也好,其他也好,你自己生活方式是你自己的事情。比如说我特别关注这个人口问题,我希望大家都生很多小孩对吧。
但是有的人就不想生小孩,不喜欢小孩,就想一个人,就不想结婚、,做丁克,完全没有问题。这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你如果通过公共平台不断去传播,影响到那些本来可能不走你这条路的人。让别人可能最后20年、30年以后追悔莫及,那其实就起了很坏的作用,这种应该是尽量避免的。
一个社会里,我们如何去归因一个事情,会影响到你的心态,影响到你的行为,而你的行为影响你的命运。
所以我们的社会观念是什么样的,其实跟舆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所以我希望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环境,而且在最新的国务院文件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培育一种积极看待婚姻的价值的社会观念,这个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而非常强烈的宣扬反婚反育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和中央的政策方向是相反的。近段时间各种社会报复类的事件频繁发生,珠海、无锡等等事件给大家心里造成很大的冲击。
我想说首先第一点,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社会相对其他国家其实是非常安全的,如果看凶杀率占十万人口的比例,中国大概十万人里面,一年可能大概是0.6- 0.7的比例。而其他国家,比较高的话是比我们要高50倍、60倍甚至一两个数量级的。我们跟欧洲、美国比,大概是平均相当于他们的几分之一。
但是过去几年,尤其是这一两年,刑事案件确实是增多,这个从国家统计数据是可以看得出来,大概相对比之前增加了20%左右。
这和目前的经济相对不是那么好,很多人失业,然后很多社会矛盾激化了有关。我们不要否定这个因素,虽然我们相对其他国家还是非常的安全。
所以说是真的是需要从底层,比如说通过起点收入也好,或者给家庭普遍发钱也好,使得普通老百姓变得对整个社会发展更有获得感,生活水平能够跟预期差的不是太远,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由于我们现在传播方式的改变,大家对社会的预期变得不一样,使得大家会对这些案件反应特别大,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糟糕。大家会觉得怎么现在变得这么不安全了,其实如果从5-10年这个跨度来看,现在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安全的时候,相对其他国家中国可能也是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如果生育率是不断的走低,或者维持这个水平,大量的人不结婚不生育,这些人变成没有软肋的人,未来这个社会还是挺可怕的。这种极端案件可能会比现在高半个到一个数量级,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即使从国家公共安全的角度来讲,把生育率提升,让所有的人有更多的小孩,大家有更多的盼头、更多的指望,其实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好事情。